1 推荐治疗
谷浓度及各谷浓度监测范围例/次32 篇文献说明用推荐治疗浓度
,81. 3% ( n = 26) 用 5~10 μg/mL ; 18. 7% ( n = 6) 用 10~20 μg/mL
。29 篇文献说明在各浓度范围的监测例/次
。其中
,24篇用5~10μg/mL为推荐治疗谷浓度
,共监测2472次; 36. 8% ( n = 911) 的血药谷浓度在 5~μg/mL内; 14. 4% ( n =355) 的血药谷浓度<5 μg/mL; 48. 8% ( n =1206) 的血药谷浓度>10 μg/mL。5篇文献用 10~20 μg/mL为推荐治疗谷浓度
,共监测173例/次
,其中: 56. 6% ( n = 98) 的谷浓度在10~20 μg/mL 内; 43. 4% 的谷浓度不在10~20 μg/mL内。143 例/次说明各浓度范围的监测例/次
,其中: 25. 9% ( n = 37) 的血药谷浓度< 10 μg/mL; 60. 1% ( n = 86) 的谷浓度在10~20 μg/mL内; 14. 0% ( n = 20) 的血药谷浓度> 20 μg/mL
。共有 2615 例/次谷浓度监测
,说明了在各浓度范围的监测例/次: 49. 8% ( n = 1303) 的血药谷浓度< 10 μg/mL ; 50. 2% ( n = 1312) 的血药谷浓度在>10 μg/mL 内
,见表1
。
2 测定方法
25 篇文献说明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测定方法
。其中
,52. 0% ( n = 13) 用荧光偏振免疫法; 36. 0% ( n = 9)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; 8. 0% ( n = 2 ) 用 化 学 发 光 法; 4. 0% ( n = 1) 用酶放大免疫法
。
3 首次取血时间
14 篇文献说明首次测定谷浓度时的天数
。其中
,6 篇是经5个 t1 /2 后或是治疗4个剂量后
,测定谷浓度; 5 篇是在给药后2~4 d
,测定谷浓度; 3 篇是在给药后4 d
,测定谷浓度
。而 57. 1% ( n = 8) 的文献
,首次测定谷浓度的时间过迟。其中
,9篇说明血样浓度不在治疗浓度范围时
,调整剂量方式均用经验调整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
,来调整血药浓度
。
4 首剂给药及文献研究质量
25篇文献说明给药剂量和间隔,但只有1篇提到首剂给予负荷剂量( 25 mg/kg )
,其余均未提及
。纳入35 篇
,74. 3% ( n = 26 ) 是回顾性分析病历研究; 14. 3% ( n = 5 ) 是前瞻性研究; 另外还包括: 1篇非随机对照研究( TDM对患者的作用)
,1 篇研究处方干预系统对TDM 的作用
,1 篇是药代动力学方法研究(给药的准确性)
,1 篇是给药方法 (个案报道)
。
5 美国指南对国内监测现状的影响
美国指南发布后
,谷浓度监测比例
,由发布前的63. 9% 提高到74. 2% ; 用 10~20 μg/mL的比例
,由发布前的0提高到40. 0% ; 首次测定谷浓度过迟的比例
,由发布前的80% 降低到 44. 4% ; 首次给予负荷剂量的比例
,由发布前的0提高到10%
,见表 2
。